陈行甲的公益理念与实践

"理想通过我得到实现,而非我实现的理想"

了解更多

核心理念

"理想的实现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我实现的理想,另外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得到实现。" — 陈行甲

理想实现的两种方式

陈行甲深刻理解"理想的实现有两种方式"的区别:

  • "我实现的理想":必须由"我"来主导和完成,将个人目标、名声或成就与理想实现紧密捆绑,"我"成为实现理想的必要条件和最终目的
  • "理想通过我得到实现":更注重理想本身能够被实现,不在意是否由"我"个人亲手完成或获得所有功劳和认可,"我"只是促成理想实现的媒介或桥梁

陈行甲强调,这两者"完完全全都是不是一回事"。

公益实践中的体现

  • 淡化个人色彩,注重实际成果:创立恒晖公益基金会,关注解决社会问题,而非个人名声
  • 乐于合作,不强求个人主导:积极与企业、高校、政府部门等合作,不求自己站在前台
  • 关注"淡淡的光亮"而非"耀眼的目标":将基金会命名为"恒晖",寓意"恒久的,淡淡的光亮"
  • "工程不必在我"的胸怀:重视事情能否成功,而非由谁来完成
  • 在联合国舞台讲述"中国人的爱的故事":将此视为"民间外交的力量",而非个人荣誉
陈行甲的理念与实践关系图
flowchart TD
    A[陈行甲的核心理念] --> B["理想通过我得到实现"]
    A --> C["我实现的理想"]
    
    B --> D[淡化个人色彩]
    B --> E[注重合作]
    B --> F[关注持久影响]
    
    C -.->|对比|G[个人主导]
    C -.->|对比|H[追求个人成就]
    C -.->|对比|I[注重短期成果]
    
    D --> J[恒晖公益基金会]
    E --> K[多方合作伙伴关系]
    F --> L["年爱工程"等持续项目]
    
    J --> M[解决社会问题]
    K --> M
    L --> 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核心思想

陈行甲的公益理念核心在于淡化个人色彩,将重点放在理想本身的实现上,而非个人的功名利禄。这种思想引导他在离开政界后,选择创立公益基金会,专注于解决社会问题。

恒晖公益基金会

为何选择公益而非商业?

陈行甲认为他离开政界创立公益基金会不是"逃避"而是"追寻",主要原因包括:

  • 社会需求:体制内不缺他这样的好官,而社会慈善领域更需要他这样的人
  • 能力匹配:他具备较好的执行能力和信任基础,能在公益领域发挥更大价值
  • 更高"性价比":他认为自己做公益慈善的"性价比"比继续当官更高
  • 坚守初心:他仍然在坚定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
  • 内心召唤: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"calling"(召唤)

恒晖基金会的主要成就

  • 刷新"深圳速度":以最短的时间成为5A级慈善基金会
  • 创立多个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
    • 儿童癌症综合救助项目"年爱工程"
    • 抗疫牺牲英雄的未成年子女长期成长陪伴项目
    • 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关怀项目
  • 国际影响力:代表中国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大会上发言,讲述"中国人的爱的故事"
"我来做公益慈善的'性价比',比我继续当一个官的性价比要高很多。" — 陈行甲
名称寓意

陈行甲将基金会命名为"恒晖",取意"恒久的,淡淡的光亮",而非"光晖的晖",寓意持续地贡献力量,而非追求一时的耀眼成就。这体现了他追求理想长期实现的理念。

年爱工程与公益实践

"年爱工程"项目内容

"年爱工程"是陈行甲创立的儿童癌症综合救助项目,主要服务内容包括:

  • 在病房内陪伴患儿及其家长,进行深入交流
  • 为从农村异地就医的患儿家长提供免费住宿
  • 提供免费灶台营养指导
  • 陪伴进入康复期的孩子们进行游戏和康复训练

志愿者需要具备的素质

陈行甲指出,参与"年爱工程"的志愿者需要具备以下素质:

  • 同理心和悲悯之心:能够感同身受患儿及其家长的痛苦
  • 面对负面情绪的能力:在病房环境中保持积极心态
  • 理解服务对象复杂行为的能力:不期待困境中的人保持优雅
  • 心理韧性:能够长期面对疾病和离别
"不要期待一个生活的落水者举止有多优雅。" — 陈行甲

个人经历对公益工作的影响

陈行甲的个人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公益工作:

  • 在近20年内,经历了母亲、岳父和岳母因癌症去世的痛苦
  • 曾患有中毒抑郁症
  • 这些经历使他能够深刻理解服务对象的痛苦,产生强烈的悲悯之心
  • 他不期待服务对象的"优雅",而是理解他们在困境中的挣扎
  • 他认为这些痛苦经历转化为了投身公益的动力
关于参与和捐款

陈行甲认为,参与公益项目的快乐感远远大于单纯捐款的快乐感。他重视实际行动和情感连接的价值,认为深入的、情感投入的参与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更深层次的意义。

"年爱工程"服务模式
flowchart TD
    A["年爱工程"] --> B[病房陪伴]
    A --> C[免费住宿]
    A --> D[营养指导]
    A --> E[康复训练]
    
    B --> F[心理支持]
    C --> G[减轻经济负担]
    D --> G
    E --> H[促进康复]
    
    F --> I[综合关怀]
    G --> I
    H --> I
    
    I --> J[改善患儿及家庭生活质量]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人生态度与教育理念

对待曾经"假共产党"上司的态度转变

陈行甲对曾经的"假共产党"上司的态度从憎恨转变为怜悯:

  • 过去:对这些言行不一的腐败官员感到愤恨
  • 现在:认为他们"真的很可怜"
  • 原因:他们错失了体验真正人生喜悦的机会,是"阴阳人",内心空虚
  • 反思:真正的喜悦来自于追求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,而非个人功名

教育理念

陈行甲认为"教育是一门艺术,而不是一门技术",他提出培养孩子的三个核心要点:

  • 会思考:培养独立思考能力
  • 有关怀: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
  • 爱自由:尊重个性发展

他用园丁和木匠的比喻阐述教育理念:教育者应该像园丁一样等待花开,而非像木匠一样雕琢木头。教育要培养那种"看到路边的一束野花会怦然心动"的情感敏感度。

"教育是要培养那种看到路边的一束野花会怦然心动的孩子。" — 陈行甲

生命力的源泉

孟岩观察到陈行甲是一个"很有生命力的人",这种生命力体现在:

  • 情感的真挚和热烈:谈话中多次眼眶湿润,对生活充满感受力
  • 保持好奇心和学习能力:53岁仍学习剪辑视频和使用AI
  • "老少年"的心态:保持年轻的心态和活力

陈行甲认为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在于:

  • 不停止学习、成长和思考
  • 内心的"喜悦"和"欢喜"
  • "恬静"的内心和倾听的能力
  • 追求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
  • "悲悯之心"和共情能力
关于"别离"

陈行甲认为,有些伤痛是无法被时间治愈的。谈到母亲去世,他引用"为什么要放下?放不下就不放,就一直带着吧"的观点,选择接受并与这种伤痛共处,这反而成为了他生命力的一部分。

延伸阅读

以下是与陈行甲理念相关的推荐阅读书籍

《别离》
作者:陈行甲

陈行甲的亲身著作,书名源于他早年丧母的经历。书中分享了他对生命、别离、公益以及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,展现了他如何将个人伤痛转化为服务他人的动力。

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
作者:朱光潜

这本经典著作探讨了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生活态度,与陈行甲关于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的观点有许多共鸣,特别是关于如何培养年轻人的思考能力和人文关怀。

《人生的智慧》
作者:叔本华

叔本华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,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满足。这与陈行甲关于"喜悦"的理解和对物质追求的超脱有深刻共鸣。

《爱的艺术》
作者:艾里希·弗洛姆

弗洛姆探讨了爱的本质和实践,认为爱是一种能力,需要知识和努力。这与陈行甲在公益实践中展现的"悲悯之心"和对服务对象的深刻理解高度契合。

《菩提树下》
作者:季羡林

季羡林在这本书中分享了他对生命、苦难和超脱的思考,与陈行甲关于"放不下就不放,就一直带着吧"的人生态度有着深刻的呼应,展现了东方智慧对待生命与痛苦的独特视角。